独生女因白血病去世 五旬夫妇悲痛过度双双身亡
读大学的独养女儿因白血病去世
他们的世界瞬间崩塌了
杭州一对50多岁的夫妻,昨晨一个从12楼跃下,一个倒在客厅里
昨天上午,本报96068热线接到读者张先生报料,早上5点多,杭州江干区新塘家园东区22幢有对夫妻双双身亡。妻子被怀疑是吃药自尽,而丈夫则是从12楼跳楼身亡。
据邻居们讲,两个多月前,这对夫妻的独生女儿因为白血病离开了人世。
小区宁静的清晨,一对夫妻双双身亡
昨天早上5点多,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,打破了新塘家园东区周日清晨的宁静。
家住22幢的不少住户当时都听到了那声巨大的闷响,“我以为是谁家的花盆还是什么东西掉下来了,但是感觉又不太像,因为这记声音听起来很沉闷。”
当住户们都在纳闷时,谁都不会料到,小区22幢2单元1202室的男主人已经躺在了楼底下的一棵枇杷树下,基本没有了生命的体征。
跳楼的男主人名叫李洪福,今年50多岁。
最早发现他的是住同一幢楼的翁先生,早上6点左右,翁先生经过单元楼下时,发现枇杷树下躺着一个人,他马上就认出是邻居老李。
“因为老李虽然只有50多岁,但已是一头白发。”翁先生告诉记者,他走过去查看了一下,当时没有看到老李身上有外伤。
翁先生被眼前这一幕吓坏了,赶紧跑到小区保安岗亭,叫来了保安。保安过来确认情况后,立即报了警。
接着,翁先生和保安一起上到12楼,打算赶紧通知老李的妻子。没想到,到了楼松原儿童癫痫病治疗上,发现老李家的门没锁,进门后发现女主人躺在客厅里,也没气了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22幢2单元门口,已经拉起了警戒线,门口停着好几辆警车。警戒线内,靠近单元入口处,临时搭了一个封闭式蓝色勘察棚,戴着头套、口罩、塑料手套的警察正在现场忙碌地采样。
记者注意到,老李摔下来的时候,应该砸到了枇杷树,因为树枝已有一部分被折断,树下还散落着不少叶片。树下的泥地被砸出一块小小的凹陷,上面还残留着些许血迹。
警方勘察完毕后,两辆殡仪馆的车开来,运走了这对夫妻的遗体。
膝下唯一的女儿
两个多月前因患白血病而离世
记者了解到,新塘家园东区是一处回迁房,里面大多数居民都是自去年起陆续搬入这个小区的,也许因为搬来的时间不长,很多住户之间并不怎么熟悉。
不过,虽然老李夫妻俩和其他邻居的接触并不多,但是不少住户都知道他们,因为老李有个唯一的女儿叫李敏,两个多月前刚刚因为白血病去世,才20多岁。
这么年轻得女孩,还在读大学就离开了人世,这让很多邻居都为老两口感到非常痛惜。
附近的一位住户告诉记者,她的妹妹和老李的女儿曾经是同班同学。她说,老李的女儿人瘦瘦的,大概1米6左右的个子,长得也挺好看,学习成绩也挺好,还常常会帮助别的同学补习功课。
在这位邻居的印象里,那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女孩子,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好,所以有时候身体不舒服,也都不愿意去医院看病。记得有一次,这个女孩的牙齿肿得东西也吃不了了,发烧发得很厉害,她才和爸妈开口,然后去看病。“大概是2013年底宁夏治疗癫痫病专治医院的时候,好像就是那次发病查出来她得了白血病,真的很可惜。如果早一点去医院检查,可能病情就不会拖得那么严重了。”
邻居赵先生说,女儿生病的这段日子,老两口为了女儿的病情也是花了不少钱,前前后后大概有七八十万。“我记得老李说过,虽然女儿看病花了很多钱,但还是很感谢很多好心人的帮助,女儿的学校组织过募捐,政府部门也有救助款,周围好心人也一直在帮忙。”
但是命运终于还是没能够留住老李女儿年轻的生命,几个月前,还在读大学的女儿最终因为病情恶化,在4月28日医治无效而去世了。
女儿的去世
给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
邻居们告诉记者,老李曾经说过,自己是因为抑郁症提前退休的,而老婆也有抑郁症。
老李原籍浙江东阳,因为工作关系才来到杭州。一直以来,老李就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,盼望女儿将来能有大出息。可没想到,女儿连大学都没有毕业,就因病去世,对老李一家来说,真是天大的打击。
所以,自从女儿过世后,夫妻俩的情绪就变得更差了。邻居们还经常看见老李一个人盘腿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,也不说话,就一个人在那里哭上好久。
邻居方阿姨告诉记者,“我们也常常劝他,要想开点,女儿已经去了,你这么伤心女儿也活不过来。郑州癫痫医院哪里好但是他说,他就是想女儿,心里很痛,忍不住就想哭。”
小区的保安告诉记者昆明军海癫痫病医院的咨询电话,平时经常会在小区里看到夫妻俩,但是很少看他们说话,也不怎么跟人打招呼。特别是在女儿去世之后,夫妻俩看上去都感觉苍老了不少,脸上总是带着忧伤的表情。“觉得这对夫妻挺不容易的。”
由于老李一家在杭州的亲朋好友不多,记者没有发现赶来的亲人。
目前有一种传言是,男主人有可能杀了妻子后再自杀。针对这种说法,警方称,不排除他杀的可能性,两人死亡的真相还在进一步调查中。
不管真相如何,在这个周日听闻了这么不幸的一个事件,我们在为这一家人感到悲痛的同时,也情愿相信,如果真有天堂,他们全家终于可以在那个世界里“共享天伦”。
□本报记者 詹程开